如何评价宋朝檀渊之盟胜方赔款事件

很多人对于宋朝的定义是弱宋,尤其是北宋宋真宗时期的檀渊之盟,总说大宋明明是胜利方,为何还要向辽国称臣纳贡?

实际上,檀渊之盟不仅不是羞耻反而是幸运女神在眷顾大宋。

岁币年银10万两,绢20万匹,这对于大宋来说,不算大事。

原本听说大军压境,宋真宗都已经准备跑路了,后来被寇准连哄再骗忽悠上了战场,这才有了军心大振,才有了后面辽军主帅被宋军走了狗屎运射死了。

辽国一听宋朝皇帝亲自上场,又担心自己后路不稳,恰好有个能拿得起事的寇准,才有了后面的兄弟结盟。

当然,说是兄弟,确实也就是比儿皇帝石敬瑭强点有限。

宋朝的皇帝和辽国的皇帝是兄弟,但关键辽国当家做主的不是辽国的皇帝,是皇帝他妈,萧太后,所以宋朝的掌权者比辽国的掌权者低了一辈,看见人家要叫叔母。

当然,这不叫事,嘴花花而已。

当然,十万银子二十万绢也是小事,大事是彻底放弃了燕云十六州的归属权,法律上认可燕云十六州属于大辽。

其实这么便宜还是要感谢寇准,本来谈判的时候,皇帝说100万都行,结果使着临走前,寇准说你敢超过30万两回来我就斩了你。

唐朝为什么衰落

唐朝289年,历经21帝,唐朝和汉朝有着极为相似的经历,整个王朝都在权臣、宦官、藩镇、外戚的把控下起起落落。

皇帝,最重要的政务是平衡,平衡朝堂中的诸多势力,如果皇帝始终可以做最后拍板的人,皇权不会旁落,只不过可惜的是,皇帝的核心诉求不是天下,甚至不是唐朝,而是帝位。

从李渊开始,唐朝每一代皇位传递,都充斥着血腥与暴力。

唐朝初期的几个皇帝,还算是英明神武,李渊开国、李世民贞观、李治破高句丽、武则天建大周,截止到此处,唐朝都属于稳步践行的状态,但,月盈则亏,李治和武则天的几个儿子都没什么出息,李显上位之后竟然要把皇位给老丈人,二次称帝之后,不仅没有否极泰来,反而被自己的老婆和亲闺女下毒害死。

李隆基创建了开元盛世,但历史证明,他对唐朝的功过是非,难以评论,可以说有功有过,但更多人觉得,是过大于功。

李隆基当政期间,杨国忠是一把手,而杨国忠上位的最重要的原因并非是才学过人,而是他妹子叫杨玉环,没错,就是被称之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杨贵妃。

杨国忠是外戚,把持朝政,欺上瞒下。

安史之乱初期并非没有人发觉安禄山的野心和不轨,但上报到朝廷之后,没人当回事,唐玄宗李隆基根本不信,甚至还批判举报人挑拨离间。

当然,这也是因为安禄山会来事,嘴甜,甜到不要脸,不要脸到叫杨贵妃妈妈。

李隆基的下场也不咋样,派兵平乱,担心武将造反,在潼关逼死了封常清、高仙芝,派自己的儿子平乱,结果儿子直接登基称帝,唐肃宗把唐玄宗直接变成了太上皇。

如果说谁是唐朝最大的罪人,不是武则天,应该是唐玄宗李隆基。没有他重新安禄山,就不会有安史之乱。

虽然最后安史之乱稀里糊涂的被平了,但是唐朝也开启了四分五裂的藩镇割据的局面,之所以说是稀里糊涂,是因为安禄山史思明这两个大反贼不是被唐朝的平叛军队诛灭,而是被自己的儿子给宰了,是的,这两个人都是死于自己的儿子。

再到后来,唐朝的帝王基本就和东汉末年类似,权臣和宦官斗法,权臣觉得皇帝宠幸宦官,都不过,就想要找外援,结果找来了第二个董卓,朱温。

要说这朱温也是个人物,他最大的优点不在于能征善战,而在于善于审时度势,而在于永远政治正确,在黄巢刚起义的时候,他对黄巢忠心耿耿,得到了黄巢的极力提拔,但到黄巢衰微的时候,唐朝向他抛来了橄榄枝,而他也审时度势的接住并顺杆爬到顶,这段历史有点像是宋朝的招安宋江,引导宋江去征方腊,但最大的区别在于,宋江最后被一杯毒酒鸩杀,而天生反骨的朱温却灭了唐。

其实黄巢也是个悲剧,黄巢原本是富家子弟,想要走上仕途,可惜唐朝的科举制度堵塞了黄巢的上进之门,当然,到不是说他才疏学浅,主要是不会走后门或者说其他人比他关系更硬。

一个人如果背叛了自己的祖国,他往往会比侵略者更希望自己的祖国被灭国,明末清初的时候,有个领兵大将叫洪承畴,投了清军,他的最著名的依据名人名言就是,你们嘲笑我做了满清的走狗,但如果将来满清统一了天下,大家都是走狗,我看谁还会嘲笑我。

宋朝有个人,叫张元,也是个举子,屡试不第,后来一气之下投了西夏,在西夏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给西夏出谋划策差点把大宋半壁江山给夺走,再后来,张元一个人改善了整个大宋举子的政治环境,是的,大宋为了防止以后再出“李元”、“赵元”,规定如果一个举子多次考试不中,也可以给个名分,以安民心。

黄巢有没有才学?在唐诗宋词盛行天下的时代,能有诗作流传后世,你说他有没有才,比如那句“满城尽带黄金甲”,别一说黄金甲你就想到周杰伦和满屏的大胸妹子,这句诗其实就是黄巢所作。

马云曾经说,员工离职,无外乎两个原因,一,钱不到位,二、人受委屈了。

黄巢也是如此,才华横溢却报国无门,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你是哪国人不重要,哪国把你当人才重要,官逼民反,于是,才有了唐朝十余年的黄巢起义。

黄巢善于用人,却不善于识人,慧眼识珠用朱温,有眼无珠叛朱温。

朱温又叫朱全忠,是唐皇赐予的名字,就是字面意思,希望他能全心全意做唐朝的忠臣,但很遗憾,唐朝最后是被朱温灭国,连杀两个皇帝。

唐昭宗时期,权臣和宦官斗法,权臣打不过宦官,找朱温做外援,然后和东汉末年何进找董卓的故事就很类似了,包括最后董卓被儿子(义子吕布)杀死,朱温也是被自己的儿子杀死。

当然,区别还是有的,毕竟董卓只是废立皇帝,但朱温可是建立了大梁(史称后梁)。

从唐高祖到唐哀帝,历经21个皇帝,289年。

接下来,又是一个新纪元,五代十国。

微信公众号:霍常亮讲书

武则天明明已经重新立李显为太子,为何张柬之还要带头造反

神龙元年,已经掌控大唐几十载的武则天体验了一把被逼供的感受,而造反者,恰恰是他平时最信赖的人,上官婉儿,张柬之,李显等人。

上官婉儿是一介罪人之后,上官仪当年反对武则天,被抄家问斩,上官婉儿是上官仪的孙女,原本是被充作教坊司的命运却硬生生被武则天提拔为女宰相,权柄之大一时无两。

张柬之是狄仁杰和姚崇举荐的老臣,能力和智慧都堪称一绝,治国理政是一把好手,最主要的是他已经年过八旬,还能有几天可以活?

李显,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而且已经被立为太子,且武则天年老体弱,不久于人世,李显明明可以正大光明的继承武则天留下来的家业,为何要造反?

归根结蒂,都是源于武则天的两位面首,张五郎、张六郎。

由于年老体弱且病痛缠身,武则天早已对繁琐的朝政不耐烦,而一个皇帝如果常年不上朝,就容易被架空,张宗昌虽然只是一面相较好的男宠,但是只有他们兄弟可以进出武则天的寝殿,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可以在武则天去世之后,假传圣旨,伪造遗照。

听起来是有些胆大包天,但如果张柬之等人不作为,张宗昌成事的可能性极大。在中国历史上,此类事件前有古人,后有来者。

前文我们讲过关于秦朝的历史,很多人分析说秦二世而亡是由于秦朝的严苛的暴政,实际不然,秦朝之所以灭亡,核心就在于篡位遗诏。

秦始皇原本是立公子扶苏为太子,但赵高在秦始皇病逝之后,假传圣旨,让公子扶苏自裁,之后辅佐胡亥上位,为了铲除异己,蒙恬蒙毅李斯等能人全被杀死,秦始皇的后人无论男女几乎尽数诛灭,这才给了刘邦项羽可趁之机。

但你不能否认,赵高成功了,公子扶苏因为一纸诏令当即自杀,忠义孝悌自然是好的,但是好人没好报,坏人却掌控了朝政,虽然和我们心中的正能量不太相符,但,这就是历史史实。

再有,过几百年,宋太祖张匡胤病逝之后,原本大太监应该立刻召回太子继位,但是他却没有找太子而是找了张匡胤的弟弟,赵光义,承认,赵光义是谋朝篡位,但是你也不能否认,历史证明,赵光义成功了,不仅他成功了,而且张匡胤一系至宋朝覆灭都没能重回龙椅。

所以,如果武则天死后,张昌宗兄弟秘不发丧,假传圣旨将自立皇帝或者传位给武氏,武三思、武承嗣等人,都可以让其受益匪浅。

什么?你说他们怎么敢?

马克思先生在资本论中说,当利润足够大的时候,比如超过了一百、二百、三百,资本家们就敢冒着被绞死的风险乃至践踏人间一切法律!

而皇帝的宝座,对于张氏兄弟来讲,又岂止是百分之三百的利润?不拼,身死族灭,拼一拼,可能天下尽在我手,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

对于当时的张氏兄弟来讲,已经不是要不要皇位的问题,而是死不死的问题,上官婉儿是武则天一手提拔,却在关键时刻背叛了武则天而投靠了李显,就是因为他明白张氏兄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两位兄弟虽然如今权势滔天,但是他们的所有权利都是来源于武则天,只要则天大帝一死,这两兄弟必死无疑,这才是上官婉儿投靠李显的核心原因。

不谋万世则不足谋一时。

现在,你还觉得张柬之等人不坐等皇位而是要造反是愚昧么?

微信公众号:霍常亮讲书

如何评价隋炀帝杨广?

杨广是昏君么?或许是的,因为历史是有胜利者书写,李唐王朝取代了隋朝,自然是因为隋炀帝杨广昏庸无道,但,如果客观的对杨广做一个评价,应该是如何呢?

一、影帝级别的伪君子

尧舜禹夏商周,之后就是分裂的春秋和战国,然后秦始皇一统天下,可惜秦二世而亡,楚汉相争刘邦的天下,西汉东汉之后是三国,司马炎称帝,结束分裂,可惜好景不长,八王之乱,刘渊称帝,五胡乱华,两宋割据,最后,被杨坚再次一统。

杨坚,就是今天我们说的这位主角的爸爸,杨坚可以说文治武功不在秦始皇之下,他不仅以武平定天下,还能以文安定天下,在隋文帝之前,想要上位只有举荐制,是隋文帝开启了科举制度,让底层民众有了上升的渠道。

杨坚和独孤皇后都属于亲民派,这两口子特别会过日子,杨广的两个哥哥,都是因为骄奢淫逸,过度浪费才被杨坚取消了太子的选择,而杨广特别能装,在上位之前,家中只保留几个又老又丑的婢女,穿着打扮也是能简单就简单,奏乐的歌具即便坏了也舍不得扔,比《人民的名字》中的赵德汉不遑多让。

他也算是投其所好送其所爱,他爹喜欢节俭,他就玩了命的表现的节俭,当然,事实证明,他确实成功了。

二、开凿大运河

如果说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奇迹,应该是秦始皇的万里长城,如果再找一个能够跟万里长城相媲美的基建工程,应该就是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大运河基本是如今的京杭大运河的原型,当然,作为后人的我们,可以感慨甚至赞美,但对于当时的隋朝百姓,简直是苦不堪言。一朝天子一朝臣,可想而知,杨广上位之后,百姓会有多么怀念他爸杨坚在位时的休养生息。

是的,和万里长城一样,大运河死了很多人,数以万计。

三、高句丽如何以小博大

当时的朝鲜半岛大体是由新罗、百济、高句丽三个国家组成,相对于已经一统天下的大隋朝,简直是弱鸡,但隋炀帝几乎举全国之兵,却没能拿下,为何?

先说第一次。

隋炀帝觉得这么点小事,不用我亲自出马,随便派个统兵将领就能搞定,一开始确实打的很顺,但到最后,高句丽心眼多,只用了一招:诈降

你长途远征,兵临城下,ok,我投降,但是咱们要谈谈条件,当年没有无线电,敌军国君想要投诚,无论条件是什么,将军都没有权利做决定,只能派快马去启奏隋炀帝,隋炀帝在跟满朝文武商量商量,之后在回信,这一来一回,可能少说就几个月过去了,在前线的兵马每日消耗的粮草都是巨额的,赶上了冬天,冻死、累死、饿死的非战损人员几乎超过了一半,等隋炀帝的信回来之后,高句丽二次讨价还价,然后又耽误几个月……

可能有人会说,干嘛不打,或者干嘛不招降,非要等隋炀帝的信?

呵呵,统兵将领没有这个权限,如果他敢,就算有灭国之功劳,回去也是个死,因为你动了皇帝的奶酪。

最后,百万雄师,硬是拖成了十不存一,征伐高句丽是隋炀帝葬送王朝的诱因之一。

四、言而无信

对于一个政权来讲,公信力是非常重要的,你如果欺骗了老百姓,后果会非常严重。

隋炀帝喜欢巡游,他跟霍常亮不一样,我很宅。

又一次隋炀帝巡游到雁门,竟然赶上了突厥袭扰大隋,于是,雁门被围了。这是一场谁也没有料到的战争,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突厥自己也没想到能把隋炀帝围在雁门,他也担心隋朝的援军会来救驾,到时候自己再被反包围,于是没交战几次,就自行撤退了。

但在这其中,隋炀帝干了一件特别二逼的事情,他呼吁雁门的百姓守城,并承诺无论是百姓还是将士,守城有功就可以加官进爵,可能隋炀帝自己也没想到突厥会自行撤退,最后一统计,有功待赏的人员竟然有一万七千多人,愿意为最后能活下来的没几个,结果还剩下这么多,这样要花费多少钱?

于是,隋炀帝抠门了,最后实际赏赐的人数不足十分之一,而且含金量也远远不如承诺的高。后来有将领说要给士兵赏赐,隋炀帝还回怼他“欲收买人心,图谋不轨……”

经此一役,百姓和士兵都看清楚了隋炀帝的不诚信,这也对以后隋朝战斗力下降埋下了祸根。

其实说钱财无论对谁,无论何时都是不富裕的,但孰轻孰重呢?没钱?你随便抓几个贪官抄家不就有了么?

五、鸵鸟理论

虽然唐朝是取代了隋朝,但是隋炀帝不是被李渊杀死的,说来也巧,这两位还是亲戚,关系很进的亲戚,李渊妈是杨广妈的四姨,李渊的姥爷就是杨广的姥爷。

杨广自己骄奢淫逸,天下早已经四处战火,但没人敢跟他说,谁说实话谁死,至于罪名“扰乱军心”足以。

后来起义军都快打到家门口了,他把火气都撒在宇文化及身上,甚至要杀宇文化及,结果,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杨广死于宇文化及。

隋也是二世而亡,和秦类似,爹是英雄儿狗熊,他爹给他攒下的丰厚家底,一代而败光,所以说,人贵有自知之明……

微信公众号:霍常亮讲书

司马懿的隐忍之术:退一步不仅能海阔天空,没准还能让孙子当皇帝

司马懿和曹操一样,给子孙缔造了万世基业但自己却没有称帝,对于司马懿的评价有很多,可以是军事家、政治家,但最恰当的,应该是阴谋家。

王莽谦于未篡时,司马懿在准备造反之前,谁也想不到三国最后会归晋。

一、宁断双腿不出世

在人人都争相恐后的想要当官的时候,司马懿却宁愿用马车折断自己的双腿,也要推诿,何故?为曹冲师,曹冲死后,愿为曹冲守孝三年,又是何故?

原因很简单,有曹操在,司马懿不敢有二心,曹操对司马懿的评价是鹰视狼顾,有野心,且能做事,可以重用,但是不能重信。曹冲原本想要将王位传给儿子曹冲,或许也是因此,触及了其他人的利益,导致曹冲最后年少夭折。司马懿为曹冲师,之所以要守孝三年,是因为他看不透未来的继承人是谁,他需要时间去预测,他明白如果方向错了,可能都不是事倍功半,甚至可能是越努力,越失败,如果你拥护错了主子,屈原就是前车之鉴。

二、宁穿妇装不出兵

诸葛亮出祁山举兵伐魏,长途远征不仅比拼的是智谋和战将的武力值,还有后方的粮草供给,当年运输主要是依靠人力,马车都算是稀有产物,更没有飞机高铁,基本运送成功率是二比一,也就是说,从蜀汉运送一百斤粮食到北魏,路上消耗的粮食会超过两百斤甚至更多。

而攻城更是力气活,没有炮弹,攻城其实就是消耗战,战损比通常是1比4,也就是城上死一个人,城下死4个人,攻城一方通常需要有守城一方四倍以上的兵力,才可以成功。

攻城的时候上方会丢下来滚木礌石和金汁,滚木礌石还好理解,金汁知道是啥不?就是粪水,而且在兵器上都会涂抹有粪水,这是最早的细菌战,被金汁污染的伤口会溃烂,如果是在冬天,剜掉一块肉,运气好的还能活,如果是夏天,天气炎热,那时候没有磺胺和盘尼西林之类的消炎药,基本上中招就是九死一生。

司马懿想要守城用时间拖垮诸葛亮,消耗他的粮草,诸葛亮则是想方设法诱导司马懿出城决战,最后用了给司马懿送妇人衣服的手段,在如今可能不当回事,没准还有人说这是cosplay,但在当时这是奇耻大辱,而即便如此,司马懿还是忍了,不仅忍了,还被司马懿套话得知了诸葛亮事必躬亲,吃得少干得多,快被累死了。

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曹叡临死前,也有类似刘备的托孤,他把自己的娃托付给曹爽和司马懿,然后,曹爽是本家,各种打压司马懿,而司马懿是处处退让,最后军权、兵权、政权全部交托出去,整日在家装病,即便是自己的夫人也不知道司马懿的病是装的,他竭尽全力营造出一种“不用你动手,我活不了几天”的假象,而司马懿不与曹爽争权夺利,也让曹爽有了三分懈怠,善待功臣的好名声和真正的权利相比,肯定还是权利重要,但如果权利已经在手里,他就会贪得无厌的继续想要个“宽宏大量”的好名声。

于是,给了司马懿机会,司马懿虽然没有兵权,但是他有三千死忠粉,三千门客,他一直在等一个机会,终于……

皇帝曹芳和曹爽出城打猎,内部空虚,司马懿趁机起病,攻下皇宫占领中枢,然后封住城门,皇帝和曹爽被关在城外,既无工程器械又无粮草补给,之后司马懿有使出了攻心计,只要曹爽不再霸占权柄,便可皆大欢喜,说白了只要你投降,啥事情都好说,但司马懿何许人?曹爽投降之后,即被抄家灭族,夷三族。

自此后,司马家族才逐渐成为了北魏政权的真正主宰者。

曹爽输于贪婪和轻信,司马懿成与狡诈与隐忍,而史书往往是由胜利者书写,司马懿的不诚信反而成了他功成名就的“成功案例”。

通过白起和王翦的结局,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白起和王翦都是秦国末期的名将,当然这里所指的秦国末期是指春秋战国中的战国。我们以前讲过,在战国时期主要的国家大概是七个,齐,楚,燕,韩,赵,魏,秦,那么最后是秦朝一统六国,一统天下。而在秦朝统一天下的过程之中,今天我们要跟大家聊的这两位主角,一人名曰白起,一人名叫王翦,都是在为秦征伐天下的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可这二人的结局却是天壤之别。

如果单纯的讲谁的功劳更大,我觉得应该还是王翦,但是如果你要问谁杀的人更多,显然是白起,在对外征战的过程之中,秦朝覆灭六国除了赵国以外,其他的几个国家有一半以上都是王翦出兵攻伐,王翦有灭国之功。

而白起虽然说灭国的数量不如王翦,但是他杀人的数量应该是在王翦至上,据有关史料记载,在战国期间大概死了一共200万人,而因白起而死的人大概就占有一半儿,也就是100万人左右。

如果你要是在斤斤计较一下,其中有多少人是被坑杀的呢?我们前面跟大家说过,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成为了赵国最后的荣耀之后,赵国基本上就是走下坡路。而白起打赢了那一场非常奇葩的战役之后,赵括成了纸上谈兵的反面角色,而赵国的俘虏大概有40万是被白起活埋的。

所以在史书上对于白起的记载,有人称之为是战神,但也有人称之为是人屠。之所以如此称呼,就是因为他杀人太多了。

当然两个人的功劳对于秦国来讲都是可以称之为晴天博玉柱架海紫金梁,可结果却是截然不同,白起最后是死于非命,而王翦却是安乐死。

王翦最后他被封侯,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叫做武成侯,而白起是被赐死的,当然这里所说非是刺杀的刺,而是赏赐的赐,让他自裁,据说当时秦始皇已经开始意识到白起的功劳过于强大,功高盖主,而他在实测之后发现好像只有白起能打胜仗,除了白起以外,其他的将领都不能打胜仗。

而更可气的是当其他的将领失败之后,秦皇卑躬屈膝的去请白起出山,为天下收拾烂摊子。而这白起竟然故作得瑟,在背后说风凉话,说什么如果当时听我的,就不至于大败而回,以至于把秦皇气的一佛升天,二佛出窍,到最后的结果白起就是被赐死。

而王翦就聪明得多,王翦本来已经准备归隐田园,然后最后一次灭国之战,他跟秦皇说我需要60万人,但秦皇又担心王翦成为第二个白起。于是就问其他的将领,李信说只需要20万,可事实证明,李信这20万还真的是完不成任务,最后还得请王翦出山。而王翦这次又留了一个心眼儿,他故意跟秦皇说我已经这么大岁数,如果征伐成功,希望您能够在皇城根下给我赏个宅子,我后半生不想再奔波于战场之下,我想享享清福,言外之意就是我回来就会放下兵权。

说他聪明是真聪明,说他蠢也是真的愚蠢,如果说他真的拿着这60万灭了六国之后,反过头来灭了秦,也许这就有可能是史书上的第二个赵匡胤,可是王翦终究没有走出这一步,他最终的选择是做一个富家翁。而秦始皇也算是对得起他,在他灭了六国之后,赐予他以武成侯,让他安享晚年,至少和白起相比。王翦的结局已经是大善。

而这两个人给予我们的警示就是为人不能过于猖狂,你要明白你能够有今天是谁给你的,千万不能居功自傲,太过于刚正不阿未必是好事,领导的错误不是你想说就能说的,如果你不能收拾烂摊子且没有自保的能力就乖乖的当个和事佬,你们觉得呢?

秦穆公和秦孝公是啥关系,为何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

之前咱们聊说秦之所以能够一统六国,是因为在商鞅执政期间采取了很多的利民的政策,比如说连坐制,十人为一什,五人为伍,一家有罪,十家连坐,再比如说他重视农业,重视经济,重视军事等等,但您要记住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如果没有秦孝公的支持,商鞅那可能只是一名普通的法家之士族而已。

然后,我们聊秦孝公的时候,有人说他和秦穆公是什么关系?这二人如果非要较真儿的讲,应该是祖孙的关系,也就是说秦穆公是秦孝公的祖宗。

他们都属于是秦国的国君,但是完全不属于同一个时代。按照书上所记载,春秋和战国应当是分开而讲,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这春秋时期秦穆公是五霸之一。

当然,与其说秦穆公他是军事家或者政治家,不如说他最擅长的是搞外交,他是一名非常出色的外交家。

秦之所以在当时不被其他的中原诸侯国重视,就是因为他所地理位置非常的奇葩,如果说把当时的中原五个诸侯国比尝是一个圆,那么秦是在圆的最外边儿。左边儿如果是晋,右边儿就是犬戎这些草原民族。所以很多中原的国家都觉得秦朝发展不起来,因为它左右都是敌人,他需要有很高的军备用于防范左右,如果将来有一天敌真的入侵中原,那么秦是首当其冲的,他相当于是帮着几个中原国家抵挡西戎。

根据当时的态势,虽然中原诸国有强有弱,但没有一个是好相与的,在秦穆公看来,一个国家是不可能有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同时和多个国家开战,当他和左边儿的晋国开战的时候,他就要担心右边的戎狄会不会趁机打他的后路,同样如果说他想要先西戎,那么他就要担心左边的晋国会不会在背后捅他一刀。

于是,他就需要做出一个抉择,这两方面需要联合一方才能去攻打另外一方,显然和西戎相比,晋国的语言,文化,文字更为相近,所以它的大的方针政策是要联合晋国,然后抽出手来去和西戎进行作战。

当然,他的外交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是坎坷至极。

他先是花重金想方设法娶了当时晋献公的女儿,也就是说秦穆公曾经当了晋国的女婿,但是他发现当了这个女婿还不足以和晋国取得良好的关系,因为自己的老丈人似乎对他不是很在乎,觉得他是来打牙祭的,经常对他半搭不理。

之后,等晋献公去世,他就拥戴自己的小舅子晋惠公,当时说的很好,我拥护你上位,然后你把某些城池给我,可这小舅子光说人话不办人事儿,等小舅的上位之后却对于之前的承诺推的一干二净,完全不讲信义!

老秦这是吃了个哑巴亏,因为他的大的方针政策还是需要和晋国进行联合,这个小舅子既然不谱,他就让小舅子把儿子送来秦国来做人质,他想着来个亲上加亲,就把自己的闺女嫁给了在秦国为人质的太子,原想着我这一次应该压对宝了吧,可谁想到他这个女婿为了能够回晋国上位,比他爹干的还要绝,他爹虽然说跟姐夫一直在掰扯,对姐夫言而无信,可至少没有直接撕破脸,但他的这个女婿,也就是我们后面所说的晋怀帝,直接连老婆都不要了,那么老丈人就更不要了,所以这一次老秦是真的急了,想来想去,自己的小舅子不靠谱,自己的女婿也不靠谱,于是乎他觉得就如同雪中送炭,要远比锦上添花更值得被人珍惜一样,选来选去找了一个流落在外的公子,也就是我们后面的晋文公。

晋文公重耳也是个命苦的,流落在外十几年,然后秦穆公的帮助之下,要人给人要钱给钱,重新夺回了晋国国君之位,在那之后才有了秦晋之好的说法。

这一次秦穆公算是压对了宝,他对于晋文公也算是掏心掏肺,直接把五个宗室女子嫁给了正在流落在外的晋文公,可以说的上是雪中送炭,这晋文公相当于是原始股,不仅自己真有本事,而且为人也仗义,有事儿他是真上啊。

从那儿之后,秦国不用担心左右开弓,才能抽出手来全心全意的去和西戎作战,这才成就了他后面的春秋五霸之一的历史地位。

所以,与其说他是军事家,政治家不如说他是外交家,更符合他的成功之道。

你真以为战神白起是个不懂权谋的武夫?白起的政治智慧绝不在其军事才能之下

今天咱们来聊一聊春秋战国时期的战神白起,为何称之为战神?因为有人给他送了个绰号叫人屠!

之所以说他是人屠,是因为他杀了人,而且杀了很多人,很多很多人。

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纷的时代,有人死很正常,杀一人不算人屠,杀十人、杀百人也不算,杀千人、杀万人仍旧不能算。据史料记载,白起,因他而战死的人,有百万之多。

可能你看很多的史料对于他的评价是一个不懂权谋,不懂政治智慧的武夫,只懂得砍砍杀杀,但实际上绝非如此,一个人能够身居高位,定然有他的政治智慧。

谁是白起的伯乐?

首先说,白起自然有自己的本事,个人武力值相当之高,但在军队之中,敢打敢杀的人不计其数,千里马常在,而伯乐不常在,谁是他的伯乐?

我们之前看过一部电视剧叫《芈月传》,还记得吧。?没错,芈月和他的弟弟魏冉就是白起的靠山,也是他的伯乐。

在战国时期,秦国原本是一个小国家,后来在秦孝公执政时出了一位大人物,大家应该都听过,他叫商鞅。

商鞅变法内容挺多,但其中有一点就是关于爵位的世袭,你想要爵位?可以,但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你要有军功。这一点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包括商鞅自己,我们后面也会跟大家分析关于商鞅之死的前因后果,商鞅对秦国军事,政治,农业,经济方面的贡献不容置疑,可以说秦国实力迅速增长,商鞅居功至伟,但是正因为这条无军功不能世袭爵位的变法,导致了很多旧贵族对他恨之入骨以,以至于他最后被五马分尸。

以前,你爸爸有爵位,你就可以继承他的爵位,但现在你要立军功,你要上战场,你要杀敌!显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得到,所以有些官职爵位就空出来了,那这些爵位给谁呢?给那些上阵杀敌之人。

商鞅变法的逻辑核心就是强大秦国的军事实力,军人地位要高于农民,农民地位要高于商人,如果说商人没能够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那么你的妻子是要被充作官妓的。

在商鞅法令之下,白起有了出头的机会,因为有了商鞅的以战功封爵政策,白起通过自己的武力值开始露脸,但是这个时候还仅仅是在约等于排长这个层面,而他的露脸,引起了另外两个人的注意,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芈月,也就是太后,还有他的弟弟。

魏冉和芈月可以说是同母异父的亲姐弟。这两个人是同一个母亲,但父亲却有着天壤之别的身份。芈月的父亲是楚怀王的父亲,也就是楚国的国君。而魏冉的父亲却是一个地痞流氓。

当然这就是属于外传了,我简单的跟大家介绍一下。

芈月呢长得很漂亮,芈月的妈妈长得也很漂亮,但是她不是皇后,而因为长得漂亮,楚王非常喜欢,对于皇后来讲,芈月的妈妈就是一个巨大的威胁,有一次楚王出去征战,皇后就找了个理由,比如说你身上起红点儿,是不是有温疫?然后把她逐出宫外,其实有的时候这女人之间的斗争要比男人更加残忍,男人嘛,可能一刀砍死就翻篇,但皇后处理芈月妈妈的方法是找了一个地痞流氓,吃喝嫖赌,还经常搞家庭暴力,结果就生下了魏冉,然而后,魏冉和芈月一同到了秦国。他们是属于同一个派系,芈月的儿子成了秦国的国君,所以魏冉相当于是国舅。

终究他们两个人是来自于楚国,想要在秦国站稳脚跟,就需要有自己的势力,而白起此时就入了他们的法眼。

他们想要找的人,首先要有本事,能够帮到他们。其次,不能有盘根错节的背后势力,我们查遍历史史书没有任何关于白起父亲的记载,说明他并不是名门望族,只是一个默默无名之辈。

如此,芈月和魏冉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去用白起,至少不用担心白起是其他的氏族安插在自己身边的钉子,至少他才能保证他们两人就是白起最大的靠山。

正所谓朝中有人好做官,在商鞅变法之下,白起有了露脸的机会,而因为他的露脸入了芈月和魏冉的法眼,才有了后面不断的提升自己,不断的掌握权力的机会。

当然,再好的机会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白起并不是很多人眼中只会打打杀杀的武夫,相反,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不仅有政治智慧,而且还有着极高的军事才能。

和其相关的案例有很多,比如有一次与之作战的是韩魏联军,他用反间计,先找其中的一个魏军说你只要出工不出力,让我和韩军斗,我胜之后,给予你一半儿的好处。一开始如此简单的挑拨被当成笑话,可是当他真的和韩军动起手来之后,他又写了一封感谢信,谢谢之前魏军的“坐视不管”,然后故意让这封信被韩军截获,而韩军一查,之前魏军还真的收过白起一封信。

在战场之上呢,合纵连横,这是非常常见的,可是有的时候你不得不承认有一句话叫做一加一可能会小于一,在韩魏联军这件事情上就体现的淋漓尽致,经过白起这样一挑拨离间,两个军队之间,原本是齐心协力联手想要打白起,可是弄到最后,他们是不敢用全心全力去打白起,反而要抽出一部分的精力来提防着对方,以至于变成了1+1<1的局面。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案例,我们可能也听过一个词叫纸上谈兵,那这位主角呢叫赵括号,其实这位赵括也是家学渊源,有勇有谋,熟读兵法,并不是我们思想中的反面角色,只不过他运气实在是太点儿背了,第一次出山就遇见了战神白起,就好像周瑜曾经说既生瑜何生亮,不是因为周瑜多废物,而是因为诸葛亮太强大,和白起相比,可能在当时绝大多数的军人都会自愧不如。

而赵括失败的结果,除了自己死掉以外,还给白起留下了千古之骂名,40万赵军,被白起坑、杀!

这再次体现出白起的政治智慧,很多人说白起是人屠,是因为他不讲究人性,太过于残忍。可是你分析一下当时的政治态势,你会发现没有比这更好的选择。40万人就是40万张口,如果你置之不理,他们一定会为了生存而造反。如果说你想要拉拢,那么40万张口要多少粮草?哪儿来这么多的粮草?如果说你想让他们变成秦国的百姓,昨天还在生死交战,今天你就让他们生死相依,不可能的,你不仅要防备着他们里通外国,还要给他们田地,你让原本就对于赵国恨之入骨的老秦人如何去想?

所以想来想去,没有更好的办法,当然,也不是没人提过要把他们放逐,可是这些人全都是精兵悍将,经过生死之后拿起锄头是农民,但一旦被征召,他们就是秦国的死敌!

想来想去,除了杀掉,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当然,就好像当年冤杀岳飞一样,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显然是不够的,秦桧他不过是个御史大夫,手中无兵,怎么可能杀得了岳飞?那完全是因为背后有宋高宗赵构在给他撑腰!

同样,白起坑杀40万赵卒,也是因为他的背后有秦王在给他撑腰,泯灭人性的千古骂名,皇帝是不可能背的,只能是让白起来替他背,这才有了白起坑杀40万的恶行!白起人屠之名实际上是在替皇帝背黑锅。

如此你还敢说白起是不懂得政治,只懂得打打杀杀的一届武夫吗?

当生在福中不知福的屈原遇到了岳飞和于谦

中国古代从来不缺乏怀才不遇的名臣良将,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在封建时期,总有一些可歌可泣的故事,引人深思。

今天咱们要对比的三位主角,战国时期的屈原,南宋时期的岳飞,还有明朝的于谦。这三位都属于才华横溢,但皆未能落得好下场,不是他们的能力不足,而是方向不对。当你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三人都有同一特点:爱国大于忠君。

岳飞想要迎回二帝,但他就不想想,如果二帝真的回来了,当朝皇帝总高宗赵构怎么办?退位让贤么?

于谦功劳更大,没于谦的话明朝就被瓦剌灭国了,但瓦剌想要用虏获的皇帝换好处的时候,于谦竟然宁可新立一个皇帝也不肯妥协,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的《石灰吟》如是写,他也确实如是做到了,但其结果是被以谋反的罪名斩立决。于谦可能自己也没想到,一个被敌人掳走的皇帝,竟然还能复辟,而被放弃的皇帝重新上位之后,于谦的功也就变成了过。

屈原相比于前两位还算是好的了,至少他最后是跳江自杀,他到死都有人身自由。芈月传大家都看过吧?芈月的哥哥是楚怀王,当时秦楚交战,秦国把楚怀王诓骗来洽谈停战协议,楚怀王本来也担心秦国不讲信用,但他的一个儿子,公子子兰说您要是不去,显得咱们没诚意,为了大楚的未来,您应该去,当时屈原是极其反对的,但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楚怀王真的去了,也真的被扣下做人质,想要放回,要用城池来换。

楚国的群臣一商量,虽然咱们没有了王,但是咱们有太子,换个太子可比丢个城池简单的多,两害相权取其轻,于是乎,楚怀王被自己妹子挟持软禁的三年中,楚国一寸土地也没让,反而是在在齐国做人质的太子归国上位,而太子继承大统之后,从来就没想着要迎回父亲,反而重用了唆使父亲与秦国洽谈的导致被挟持的公子子兰为相,屈原对此深表不满,不断抱怨,才有了最后被人诬陷,跳江而亡的结果。

至于公子子兰,为何他明明是罪魁祸首,却反而身居高位?原因无他,因为他和太子的利益是重合的,如果楚怀王真的回来了,太子会下台,而子兰也必定会受到严惩。

岳飞、屈原、于谦,都是英雄,但他们不是当朝皇帝的英雄……

郑庄公: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忍者”

郑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忍,堪称春秋界的第一忍者。

老郑有俩儿子,都是嫡出,郑庄公是老大,他还有个二弟,可能也是父母爱幺儿,他爹妈都喜欢老二,不喜欢老大,但是按照当时的惯例,嫡长子继承制,郑庄公天生就有集成郑国大统的权利,虽然他妈不乐意,但终究拗不过当时的世俗礼法。

郑庄公继位之后,他妈和他二弟关系依旧比和他亲,他妈恨不得把郑国土地最肥沃的地方都分封给老二,郑庄公推诿不过,基本上吃除了兵权,要啥给啥,金银美女绫罗绸缎,基本上老二除了名分不如他,其他的车马随从都堪比帝王。

野心这玩意是没有底线的,也许原来老二没有上位的野心,但是被郑庄公安插的卧底一挑唆,也就有了造反的心思,但老二到死都没想明白,为啥自己的造反大计划大哥了解的一清二楚?

是的,他怂恿老二造自己的反,他在老二身边安插了无数自己人,以至于老二刚打出造反的旗号,郑庄公三下五除二就把老二给干趴下了。而他的母亲,因为和老二勾结图谋不轨,也被他圈禁,并声称“黄泉再见”。

其实郑庄公算得上是有勇有谋,他之所以大费周章的引导老二造反,其实就是为了一个理字,他能上位,是因为他是嫡长子,群臣用户他,而如果他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杀弟囚母,显然会失去了民心,只有让弟弟造反,让母亲胡乱朝纲,才能举起正义的大气,消灭敌人。

以上是关于郑庄公对国内的处理手段,史称郑伯克段于鄢。

接下来我们在聊聊他对外的手段,简直是翻版的曹操。

犬戎在周朝烧杀掳掠一番之后,城池基本也被损坏的不成样子,没有了城池的保护,基本上外族随时可以入侵,而周平王有没有信心能够挡得住犬戎的进攻,毕竟他爹都让犬戎给宰了,想来想去,与其修城墙,不如迁都,这也就是史称“平王东迁”的大迁徙。

东迁的过程中,和周朝接壤的郑国出了不少的力,周边的诸侯国要么自顾不暇,要么对周朝不屑一顾,只有郑国还在帮扶着大周,于是某种意义上郑国就成了大周的“代言人”,即便是齐国、晋国这样有着悠久历史的大诸侯国,也要对郑国以礼相待,敬重有加,因为他所代表的不仅仅是郑国,还有大周王朝。

当然,周郑的亲密期不算太长,因为历史证明,这就从来不存在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话说起来也简单,郑国的两个藩属叛逃到了大周,郑国想要,大周不给,郑国起兵造反,周朝联合其他几个诸侯国平叛,但……尴尬的是,周朝没打过郑国。

为了平息郑国的怒火,周朝竟然和郑国交换人质!虽然在方式互换质子是常态,但是都是诸侯国之间的交换,哪有宗主国和诸侯国互换的道理?

其实,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战场上打不赢的谈判桌上也谈不赢。从周伐郑无功而返那一刻开始,周朝就已经不再是天下共主!